东北高校毕业生:我为什么不愿留在东北工作
2016/9/23 11:47:07
大连(资料图)
今年刚从吉林大学传媒学院毕业的张婷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一家国内领先的旅游互联网公司做海外商拓,工作地点是位于上海的公司总部。
张婷是长春市人,家里的独生女。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她还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不过,考虑到日后发展,父母支持她去一线城市工作。“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去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了。”张婷找工作时发现,不论长春还是东北其他城市,对口自己专业的就业岗位很少,有限的招聘岗位所能给出的薪资水平和发展空间,也难与发达地区相比。
除了广告和新闻等传媒专业外,经济、金融和管理等社科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普遍感受到,东北地区相应的就业岗位少,因而缺乏吸引力。为此,他们更倾向于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求职。
不单是社科类毕业生出现人才外流,东北一些理工类院校也有同样的情况。在吉林省一所省属理工类院校的2016届毕业生中,吉林生源有1782人,其中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只有713人,近60%的本地生源去外地择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查阅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相关数据均显示,东北三省高校毕业生呈现外流趋势,并且近几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为了更好的薪资和发展前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20多名在东北三省求学、毕业后选择去其他省份就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东北,是为了更好的薪资和发展前景。
在上海,张婷每月能拿到8000元的薪资。她有位同学在北京互联网公司,月薪1.3万元。在她看来,一线城市不仅收入高,个人成长和行业前景也更好。
此前,张婷也考虑过在长春工作。毕业前,她得到了当地几家传媒公司的录用通知。不过岗位是管理和培训类,月工资3000元左右,她不太满意。“东北地区传媒类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工作三年后收入增长和升职的空间很有限。”张婷说,在上海则不一样,机会很多。
去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2015届市场营销专业的刘宇,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选择出省就业。
家乡在大庆的刘宇说:“其实并不想离家太远,但省内专业对口的好工作不多。”他目前在深圳一家智能手机公司担任品牌经理。他说,大学同学有近70%也选择了一线城市。
“我在深圳月收入8000元,在哈尔滨也就是3000多元。”尽管哈尔滨和深圳的收入相差很大,刘宇认为,“毕业前三年挣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能否快速成长”。
在公司,刘宇常被委以重任。“工作不到一年,但从我手里花出去的营销预算超过了1000万(元)。”
现在,刘宇和两个同事合租房子,三人分摊,每人每月1500元。此外,他每个月还会给家人2000元。剩下的收入用来健身和玩乐器,他认为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忙碌又充实。
《2015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吉林省生源中,出省就业的为21272人,占生源比例的27.79%,持续呈外流趋势。”
《2015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黑龙江生源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有11826人,占省内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8.51%;省外生源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有1456人,占省外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2.81%,省内生源到省外就业的人数和比例远高于省外生源省内就业的人数和比例。”
今年年初,辽宁省内的两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了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留在辽宁的人数逐年减少,去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人员比例增加。
喜欢发展更快更开放的城市
近年来,东北经济遭遇断崖式下滑,经济不景气的气氛让高校毕业生们颇有感触。
今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陈明,现供职于厦门国际银行总行风险评估部。陈明是四川人,在长春读大学,目前的工作却是从南京市的招聘会上找到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