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厦门自贸区的功能转型
2018/10/18 11:08:14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厦门自贸区的功能转型
                    李星潭
          【该文发表于《中国市场》杂志2018年11期】         
摘要:本文基于厦门设立自贸区的内外部因素,从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环境两方面,综合厦门的各项优势,运用综合主成分分析模型,将厦门与国内其他港口做竞争性分析。类比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以此来提出建设厦门自由贸易港的初步构想以及政策建议,为最终建立起具有厦门特色的厦门自由贸易港提供参照。
关键词:自贸区  自贸港  可行性
一、引言
    站在开放的角度,中国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自身改革和严峻的国际贸易格局三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加大改革开放脚步,提出建设自由贸易区。自贸区肩负着投资自由、自由贸易、行政精简和金融国际化“四大使命”。当前,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贸易环境。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贸易发展政策,如挑起中美贸易战等行为。面对挑战,中央以“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以自由贸易港和自贸区建设为示范,以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制度改革为依托,以人民币的区域化带动国际化,坚持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国家战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说,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会在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建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改革开放的内容之一,是在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多改革自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
    自贸区和自贸港是相辅相成的,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将逐渐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由自由贸易港驱动,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由自由贸易区支撑的局面。 探索出一个开放的合作分工模式。 建立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开放,开放贸易格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的新途径和新动力。
    厦门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厦门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厦门发展成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以及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要达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厦门的地理优势,建设“厦门自由贸易港”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献综述
    历史上自由贸易港最先在欧洲兴起,距今己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在发展的历程中,国外学者在自贸港发展理论及互动发展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其中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性的评价。
    总的来说,国外的学者认为自由贸易港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政策精简化、贸易自由化和地理环境优越化。在政策精简化方面,在自由贸易港区内会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报关程序,海关也会降低其监管限度。便利的海关政策会使得自贸港相比于其他区域对客商的吸引力更大,实施便利的海关政策同时,也对监管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而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自贸港内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削减贸易壁垒;最后是地理环境优越化,自贸港一般都设在临近港口且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
    由于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打开国门,自贸港的研究起步较晚。而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以及海南自贸港的落地,学术界引起了自贸港研究的热潮。
    贾广葆(1993)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中探讨了中国建设自贸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中国建设自贸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王文静(2009)在《浅谈我国保税港区向自由港的转型》中指出自贸港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需要10至20年的时间,不可能一蹦而就。梅冠群(2012)在《世界自贸港发展模式演进方向与经验借鉴》一文中提出,我国的自贸港建设可以借鉴世界自贸港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港口的转型升级发展。
    上述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必要的逻辑链条和证据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