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高校专业盲目跟风 文学院开经济类专业
2016/6/7 21:25:38
新华网北京6月6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专业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对于高校而言,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影响着招生质量和长远发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往人们心目中十分热门的一些专业就业遇冷,还有一些好专业面临生源危机。专业“冷”与“热”之间,不仅反映了人们求学择业观念的变化,更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
专业“冷热转换”:观察社会的“晴雨表”
根据中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晓霞的描述,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的地矿专业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前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到大三就被抢订一空;这两年很多矿山停产,这个专业一下又成了冷门。
“社会认可度、经济大形势以及国际形势都对专业的冷热变化具有影响。”她说。
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中小学教育成为2015年毕业生社会需求量持续增加的职业。有专家表示,这些专业的升温与“互联网+”和全面二孩政策等大政方针有着紧密联系。
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的新增专业引人注目。如宁夏大学新增“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北方民族大学新增“水利水电工程”“中国画”专业、宁夏师范学院新增“阿拉伯语”“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工程”等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进程。”安徽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院长范和生说,比如现在国家强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产权和基础科学专业的研究,相关专业的转热就反映了这一需求。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都是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4年来宁夏高校先后新增本科专业64个。从2015年审批通过、2016年秋季可安排招生的22个专业来看,新增专业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不少专业是自治区新兴产业和人才紧缺的专业。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引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去。
范和生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引领社会创新和进步,不能一味地跟随市场。
专业动态调整:不能盲目跟风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校的专业千篇一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严重。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是当前高校普遍开设的,毕业生规模均超10万。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不少专业都属于“盲目跟风”,经济热的时候,连文学院都开出了与经济相关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不滞销才怪。”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招生考试研究处处长胡雨生说,从这几年高考录取招生看,高校专业的冷热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呈现明显的分化,往往家长和高校一厢情愿,总认为一些专业如金融、会计、财务管理很热门,家长想让孩子上,学校也愿意招,实际上社会需求已相对饱和。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专业设置与就业“倒挂”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近年推出了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降温”。
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鲁学军表示,不同高校拥有不同质量的生源,培养目标不同,毕业生质量也不同,就业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调控也不宜“一刀切”。
不少地方招办部门负责人感到,目前我国仍缺乏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些专业可能明知就业并不好,但家长有意愿,学校也花了钱招了老师建了队伍,一旦不办了,老师怎么办?所以学校也很难建立相应退出机制。此外,就业率能否真实反映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也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儿科医生急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