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主”王财贵背后产业:学堂年入4百万
2016/8/29 7:31:05
文礼书院门前,王财贵的巨幅广告牌立在丁字路口。新京报记者 罗婷 摄
又到开学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暑假过后,将有9000多万小学生、4000多万初中生回到校园,继续学业。
但还有上千适龄学生,不会再回到学校了。他们选择了一条独立于应试教育的“成才之路”——读经。
近二十年来,台湾教授王财贵在大陆建立起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以培养圣贤为目的,以全日制读经为手段。
这套理论被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执行,招收大量生源,未来能流利背完30万字中外经典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位于浙江温州的“读经界”最高学府“文礼书院”。
从信奉“老实大量读经”理论的众多拥趸,到近百家读经学堂的兴办,再到“读经界”最高学府“文礼书院”,一条以王财贵为主导的读经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国学热与“读经教主”
王财贵倡导的读经教育,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当时,这位台中教育大学教授开始在台湾推行读经典运动,最初的理念是课余对孩子进行读经辅导。但据知情人称,当时的台湾,西风东渐,公众对这种读经教育并不买账。
1994年,王财贵进入大陆宣讲读经。恰逢其时——时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的蒋庆等人,已经就“是否要读经”的问题,在大陆掀起讨论热潮。大多数的声音都是,要读。
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文学院院长唐君毅曾感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花果飘零”。中国社会对于国学复兴的愿望,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国学热的背景里,不仅有民间的愿望,还有政府的包容。
读经学堂招收的孩子,多是适龄学生,这就涉及违反义务教育法及办学资质的问题,是一个灰色地带。一些读经学堂堂主告诉新京报记者,地方政府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学堂,还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这些年里,王财贵在各地做演讲超过一千场,主题恒久不变——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中国的经典,学习的方法则简单明了,大量读经,大量背诵。只要会说“小朋友,跟我念”六个字,就能教好孩子。
王财贵认为,人类在所有动物中的幼儿期最长,基本上是13年,所以人才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用13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国5000年的文化,乃至于西方大量的经典文化,这样,13岁之前的孩子,就可以博古通今、满腹经纶。
他提出“老实大量读经”理论,所谓“老实”,一是内容,就是“读真正的经”;二是方法,“只管读,不要管懂不懂”。所谓“大量”,是平均一天要读经6到8小时,到最后达到进入最高学府文礼书院的标准“包本背诵30万字”。
二十年过去,这种理论已占据读经界的主流地位。王财贵其人,也成了大陆民间读经运动的精神领袖,被称为“读经教教主”,建立起民间读经的严密体系。
读经学堂里的“阿猫阿狗”
如果说追捧王财贵读经理论的大量“信众”是这条读经产业链下游的话,那么这条产业链的中游,是遍布城乡的上百所读经学堂。
开学堂的门槛并不高,在“教育简单论”、“读经学堂谁都可以开”的言论之下,读经学堂的数量扩张很快。一所房子,几个老师,学堂就成了。这种连锁模式,发展简单,可复制。不少家长在学堂陪读一阵儿,自己回去就开班。
同济大学教授柯小刚长期关注读经教育,他认为,读经学堂堂主有两类人,一类人有教育理想,另一类人则是单纯为了挣钱,被读经界称为“阿猫阿狗”。
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的校长赵升君,就被大家视为是有教育理想的。他希望能培养一些自由状态的读书人。
他最初也是王财贵的追随者,文礼书院第一批招收的11个学生,有9个来自他的学校。
但在“老实大量读经”的实践中,赵升君发现,全天机械性地背书,有学生读了几年仍不识字,更严重的得了厌学症。
“这不是真的读经教育,是换了内容的应试教育。”如今,他已经走到了王财贵的对立面。
江苏姑娘李淑敏曾在河南新乡一所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