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党报记者站站长的亿元传奇
2017/11/2 9:17:12
【财新网】(记者 王和岩 )无论过去还是今后,65岁的马顺龙都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马顺龙,《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站长,不仅在武威当地大名鼎鼎,还创下了两项《甘肃日报》纪录:第一,史上驻站最长的驻站记者,自1984年以来,甚至2012年到龄退休之后,他拒绝与日报派来的记者做交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第二,《甘肃日报》最富有的记者——资产近亿。后一项纪录在全国或许也排得上号。 2017年4月末一天的早晨,一行不速之客来到武威市委办公楼四层,带走了马顺龙。目击者说,和省纪委来人一同进入《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办公室的还有几名特警,起初马顺龙反应激烈,高声质问来人。一阵动静之后,马顺龙被特警架着匆匆离去。
数名信源表示,马顺龙被查出资产近亿元,其中家中搜出现金1800多万元。有关部门确认马顺龙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插手武威的人事安排;第二,长期违规开办个人实体公司,其经济活动得到了武威地方主要领导的纵容,其回报就是操纵舆情;第三,大搞有偿新闻。 消息人士称,目前,马顺龙案已由甘肃省纪委移交甘肃省检察院。 牛人“马三爷” 马顺龙生于1952年7月,江湖人称马三爷——“书记老大,市长老二,他老三”。公开资料显示,1975年7月,马顺龙进入当时的武威地委报道组,开始从事宣传工作。九年后,马顺龙正式成为《甘肃日报》驻武威记者站站长,直至2017年4月末被抓。在长达33年里,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马顺龙都是《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的绝对控制人。 据马顺龙的同事介绍,马顺龙在武威地委报道组时,还只是《甘肃日报》通讯员的身份。1980年代中期,《甘肃日报》在武威设立记者站,原本有两名人选,除了马顺龙,还有一位张姓老记者。时任《甘肃日报》领导提议让张驻武威,马驻金昌,但马顺龙不干。甘肃各地州市中,经济条件最好的除了兰州就是武威。不得已,驻站记者方案折中为张去金昌,马在武威,一年一轮流。不过直至退休,马顺龙一直都在武威,老记者只好呆在金昌,直到2000年后回《甘肃日报》社。 多位《甘肃日报》老记者回忆,1990年代中期,“马三爷”大名已在《甘肃日报》尽人皆知,“因为搞发行、拉广告得力,颇得报社领导欢心。他是大家饭桌上的话题,很多人很羡慕。” 熟悉他的人说,马顺龙中等个头,体态略胖,肤色较深,带着明显河西人特征。他“性格外向,很能讲段子”,非常善于搞关系,尤其是和领导的关系。在武威驻站的30多年,马顺龙和武威多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打得火热”,不仅是地头蛇,在当地更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 地下组织部长 马顺龙的很多利益都是在报社之外的,他还时常参与摆平各种诉讼、干预人事任免之类的权钱交易。 马顺龙在武威驻站33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武威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马顺龙如一棵长顺藤,在武威地界长盛不衰。一位甘肃媒体驻站记者说,驻站记者牛不牛,和地方领导关系很重要,马顺龙不是一般会来事,在武威,他比一般市局、委一把手地位还高。“他从来把自己当作官员而不是记者。”武威市所辖区县开“两会”,包括武威市的一些重要会议,都要请马顺龙。而马顺龙来了就会和党委、政府领导坐在主席台。 熟悉马顺龙的人说,马顺龙和领导拉关系堪称一流,他不仅能与历任市委书记搞好关系,甚至还有化敌为友的本领。 马顺龙多年来在武威极其张扬,许是看不惯马顺龙,有天马顺龙的车在市委大院没有按规定停靠,一位当时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脾气火爆,抄起砖头就砸了过去。马顺龙发现车被砸,还和书记大吵一架。之后一段时间,武威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