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级版人才政策 营造引才“强磁场”
2016/9/26 11:32:06


来自美国的肖恩在上海静安区创客中心的车间里调试电子设备。新华社资料图片
橙黄橘绿,秋实累累。
全国首个自贸区运行进入第三年,一批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蓄势待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部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上海改革创新的关键当口,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
落实中央“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在过往政策基础上,上海升级人才政策30条(即《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近期出台。在人才集聚、人才管理、人才激励等方面,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放宽搞活。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要以更大的胸怀,把上海建设成为天下英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更积极更开放
提升人才政策国际竞争力
作为自贸区扩区后的首家外资认证机构,如何配好团队,一直是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斯榕最操心的事。
“原来聘请60岁以上的外国专家,很难办就业证,现在已经解决了。但聘用国外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两年工作经验限制,期待这一门槛也能降低。”斯榕说。
随着上海人才政策30条的发布,斯榕的这一期待将很快落地。“允许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沪就业”———对海外人才再开绿灯。
改革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直面市场最迫切诉求。去年7月上海人才政策20条发布后,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申请永久居留503人,环比增加8倍,申请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市场主体叫好又叫座的政策,上海持续深化完善。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陆卫东表示,新出台的人才新政30条,吸收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对重点支持的领域、行业制定职业清单,进一步畅通外籍人士从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
比如,外国人关心的“绿卡”方面,人才政策30条将探索对在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经自贸区或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从国际形势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已呈现常态化、长期化的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上海具有海派文化和外向型经济特点,率先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制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既放权又松绑
增强人才和用人主体“获得感”
从未想过开公司的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如今已是沪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个吃螃蟹的人”——— 由他担任法人代表的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年中拿到营业执照。
在这家公司,安博文所在的上海海事大学以技术入股,占股比例30%。而学校持有的股份中,75%奖励给安博文团队———这种灯塔效应,正激励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手中的科技成果“纸变钱”。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下放给高校,不能只停在纸面,必须落到实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沈炜说。目前,上海市教委已会同财政、科委等部门,出台了改革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并在12所市属高校开展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只是缩影。上海市市长杨雄说,要更多地从用人主体的角度看问题,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通过破除人才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的瓶颈,描绘“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图景。
视之愈清,行之愈笃。摊开人才政策30条,处处见“放”:高校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探索实行体现人才创新价值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允许科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