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整治有诀窍:见到违法都查 军用技术上阵
2016/11/9 8:54:10
2016年3月25日,一场“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在上海拉开序幕。 东方IC 资料图
430余万辆机动车、650余万注册机动车驾驶员、近1000万辆非机动车……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如何解决这一连串数字背后的交通问题?
继创新社会治理,在今年“禁烟”大考中取得“外环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外燃放明显减少”成绩后,上海将这一创新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经验,运用到整治交通违法行为。
2016年3月25日,一场“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在上海拉开序幕。
上海市公安局日前透露,工作开展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70.73%、65.08%。
上海市交通委作出的一份综合评估称,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而上海市统计局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9成受访市民认为交通违法明显少了,对整治成效表示满意。
“只要眼睛能见到的违法行为都要查”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从表面看是由于交通秩序混乱而致,但根本原因是交通违法行为多发易发。这是上海市公安局经过实地调研及分析大量数据后得出的结论。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说,他们转变理念,从“维护秩序”到“整治违法”,扭住“整治交通违法行为”这个牛鼻子,以查处违法来立法律规矩。
4月5日,在大整治第12天,上海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36人的大名单,这些人员均涉道路交通严重违法犯罪,被依法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再公布53辆百起以上动态交通未处理车辆,敦促违法人员主动接受处罚,震慑企图逃避处罚的“违法大户”。
随着大整治推进,上海市公安机关对整治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认识后,重新调整定位,提出对违法行为“全覆盖”、“零容忍”,“只要眼睛能见到的违法行为都要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早在2007年,上海市就作出规定:外环线内区域全天禁止鸣号。但大多数驾驶员不自觉,使禁鸣号成为一纸空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堵车就按喇叭。
“这看上去是小事,其实是大事,如果把查处闯红灯作为工作基准,那么,对乱鸣号、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等小的违法行为就产生不了震慑作用。”张玉学说,反之,若将这些最难管的小违法都管住了,大的违法行为才不敢做,上海的交通才能管好,管出成效。
勤务机制改革助力大整治常态长效
10月11日早高峰期间,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上的车辆排起了队,一辆小轿车跨越单黄线借道超车,逆向行驶,被路口的治安摄像头拍到了。而在此时,四川北路派出所指挥室,民警根据视频截图,即采集了该车的违法行驶证据,并开具罚款200元、记3分的处罚通知。
这是“队所联勤”机制运行的案例之一。在大整治期间,上海市公安局打破各警种之间的界限,授权多警种参与交通执法。而在以往,此类职权掌握在交警手中。
如黄浦区公安分局在上海市率先授权470名派出所专职巡警,对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进行现场执法,并逐步将授权范围扩大至乱鸣号、乱变道、逆向行驶等5类违法行为。
“这一举措能实现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全覆盖。” 在天平派出所指挥室,徐汇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政委黄卫文现场讲解道,通过治安摄像头,指挥室的民警若发现有交通违法行为,可电话通知事发点周边的交警去处理,若交警距离较远,巡逻民警也可赶去处置,先固定证据,待交警来再作进一步处理。
大整治期间,上海多家单位也参与其中,上海市公安局协调市教委、卫生等部门和各区党委、政府,组织300多家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开放共享内部停车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