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每年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 南水入京仍超采

[日期:2016-08-09] 来源:www.zfxw.com.cn-  作者: [字体: ]
广告联系电话/微信:15652113111

北京每年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 南水入京仍超采

西蓄工程资料图。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今年7·20特大暴雨以来,全市形成水资源量达11.3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15亿立方米。北京面对连续多年来干旱少雨的气候,遭遇一场特大暴雨,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北京缺水的现状?北京市地下水目前的状况如何?连年超采何时能够停止?建设应急水源地及南水北调工程又对地下水位回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未来城市缺水的状态将通过何种方式改善?就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及专家。

7·20特大暴雨后调蓄工程“锁水”363万立方米

7·20特大暴雨以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0.79米,水位回升最大的为大兴区解州营站,回升值3.26米,其次为房山区回升1.68米,全市地下水储量增加4.0亿立方米。降水对地下水的后续补给还将持续,地下水位将继续回升,预计后续还会增加地下水储量约3.15亿立方米。

“黄土不连天”的北京中心城区,沥青、水泥遍地,似乎并不存在“雨水收集”的有利客观条件。以往一场暴雨下来,雨水迅速沿着排水管道汇聚,顺着河渠流出北京。当排水不畅时,还会引发城市内涝。

“这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市水务局水资源处高工姜体胜坦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透水面积比例大幅度提高,导致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加,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引发道路积水等问题,同时也造成雨水资源的流失。

不过,就在这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中,雨水利用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得到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重视。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已经把雨洪综合利用纳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推广透水铺装、建设低洼草坪绿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及雨洪蓄滞区,利用砂石坑建设雨洪滞蓄区等,要把水留在地下、留在绿地、留在坑塘,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平。

7·20特大暴雨以来,西郊调蓄工程累计蓄水363万立方米。据记者了解,北京市防洪排水原则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是北京市区防洪排水体系“西蓄”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蓄工程通过水体自然下渗,还可回补地下水,兼具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是海绵城市建设在京西的重点工程。

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强海绵家园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小区、产业园区等场所,每年建设“滞、渗、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100处以上,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达到40%以上。统筹考虑防涝安全与雨洪水利用,提高雨洪水综合利用能力,涵养地下水水源。

南水缓解用水压力一定程度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

南水进京后,北京用水压力有所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根据市自来水集团数据,南水日取用量已占城区供水总量的七成以上。此外,通过自备井置换、再生水利用以及推广节水器具等方式,减少并涵养地下水资源。

水务部门表示,自备井不仅用于农业和绿化,更重要的是保障了部分小区及单位的供水。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启动自备井置换。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及小区的供水管线纳入市政管线。一方面能保证用水安全,缓解水碱;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压采地下水。

据记者了解,自备井全称“自备水源井”,是相对于城市公共供水而言的,主要是在城市建设初期或市政供水大管网未覆盖的区域,一些机关、企业、院校和小区自行开凿的水源井,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其制水工艺相对简单,自备井水经过消毒处理后供给用户。自备井封存后,可对地下水进行涵养,对北京水资源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国防大学自备井置换工程已完成,完全具备置换为市政自来水的条件。全部置换后,预计年置换水量约130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万人。自来水硬度从原来的410毫克/升降到160毫克/升,水碱现象将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2015年,自来水集团完成105家小区(单位)的自备井置换工程,关停自备井157眼,置换水量4.55万立方米/日,受益人口近48万人。2020年前,北京将大力推进中心城区自备井置换工作,压减城区地下水开采量。按照优先安排供生活饮用自备井的原则,将城六区范围内(不含丰台河西地区)的自备井供水置换成市政管网供水,最终日置换水量约60万立方米,改善300万居民的供水水质。

此外,针对外界对自备井监管存在不一致性的质疑,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自备井置换后管理制度,将制定相关监管措施和台账体系,对保留的自备井安装监测设施,实现自备井用水实时监控。

回归应急备用功能最大地下水源已开始减采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加之连年干旱、降雨量骤减,作为供水“常规军”的地表水压力重重。为了支撑北京的用水需求,北京市曾“八方找水”,在平谷、怀柔、房山、昌平建立了4个地下应急水源地,同时向河北、长江调水,共有9类水源地在为京城供水。

今年2月底,作为本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全力运转了12年的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终于名副其实地回归“备用”。12年来备用水源地以每天30万吨的水量运转,累计为首都安全供水12.8亿立方米。

据记者了解,怀柔备用水源于2002年开工建设,次年8月30日正式开始为第九水厂提供源水。作为当时全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按照最初“采二养三”的设计规划,备用水源地开采两年后将涵养3年。但由于连续干旱,2005年完成两年应急供水任务后,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就一直没有停止为北京供水,这一供就是12年。

随着2014年南水进京,按照“喝、存、补”的原则,备用水源地真正回归应急备用的功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备用水源已经于去年9月6日起开始减采,输水量从运行之初的每天33万立方米,已经减少到10万立方米。

通过减采、涵养,半年来,备用水源地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3米多,目前还在以每天3到4厘米的速度回升。据悉,随着南水进京水量不断加大,根据全市用水调度情况,备用水源地采水量有望继续下降。

□释疑

南水大量入京为何还要超采?

地下水作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长期以来,为满足城市供水需要,北京市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付出巨大生态和环境代价的同时,供水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到2013年年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全市超采区面积已达6494平方公里。与1960年同期相比,地下水储量减少近103亿立方米。

“北京的缺水是不容易感受到的,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老百姓又怎么能有体会呢。”乐水行的资深志愿者张祥曾表示,“节约用水”的概念有时候只停留在政府的倡导层面,大多数北京居民很少有“缺水”的切身感受。然而,有“用量”不等于有“水量”的悖论,才是北京缺水的真实困境。

2015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15年全市总供水量为38.2亿m3,其中地下水18.2亿m3、再生水9.5亿m3、南水北调水7.6亿m3、地表水 2.9亿m3,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7%。据姜体胜介绍,2015年较2014年平均地下水位仅下降了0.09米,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从年度数据来看,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放缓,尤其2014年末南水入京后。近两年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均在0.1米左右,与此前动辄1米左右的降幅相比放缓了很多。

为何大量南水入京后,北京仍需过量采取地下水?姜体胜解释道,“超采”就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随着人口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需求逐年上升。加上近几年连续干旱,北京城区河流上游用水量也在增加,导致进入北京的水大幅减少。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水资源紧缺形势仍未根本转变。为保障供水,仍需要通过超采地下水来保证供水,虽然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减少,但仍未达到采补平衡。

北京超采的地下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姜体胜说,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下水用于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以2015年为例,自来水厂及生活自备井用水约占47%,农业用水约占35%,其他则是工业和生态用水。

停止地下水超采出路在哪儿?

有不少环保专家认为,“大城市病”仍是地下水超采的首要原因。姜体胜表示,目前北京大部分市民的节水意识仍未建立,多方及公众参与的程度仍需提高。

北京市停止地下水超采的出路在哪里?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要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全市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大幅提升。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年减采地下水4亿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地水位逐步回升。

此外,按照“把雨洪水蓄起来,把再生水用起来”的要求,2015年利用再生水9.5亿立方米,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5%。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常规手段之外,北京还大力发展再生水使用、雨洪收集、海水淡化等来为北京供水添砖加瓦。而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在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华时报记者贾婷

本文地址:http://www.zfxw.com.cn/JuJiao/2016-08/5735.htm,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news | 阅读:2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