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邓琦)最近两天,一场预报中的京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并未现身,不少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抱有疑问。市气象局昨日回应,这次天气过程预报总体把握基本正确,但是预报的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实际略偏大。市气象局表示,精准降水预报是技术难题,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提高预报水平。
实际降水确实比预报要偏少
昨日,市气象局透露了此次降雨过程预报的会商过程。
根据天气形势演变分析,东移南下的低涡将于13至14日影响华北及北京地区。在仔细分析天气系统结构演变和各种要素配置的情况下,市气象台于12日17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计13日午后至夜间北京将出现一次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平均雨量为中到大雨,局地可能出现暴雨,主要降雨时段在13日傍晚到半夜前后。
13日上午,市气象台与在京部队气象部门、高校等各方专家、中央气象台、河北省、天津市气象台进行了专题会商,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即维持北京市气象台12日17时的预报结论。
不过,天气实况表明,受东移南下的低涡影响,13日白天到夜间,北京各地先后出现间歇性雷阵雨天气,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达中雨,局地大雨,房山局地出现暴雨。这次降雨过程,北京地区的对流活动较弱,雨势较平缓。
也就是说,相比最初预报中的全市性中到大雨以及局地暴雨,实际降雨情况偏小、偏弱。
暂时无法做到完全准确预报
针对市民对天气预报准确度的怀疑,市气象局昨日回应称,北京市气象台对这次天气过程的预报,总体把握基本正确,但是预报的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实际降水量略偏大,特别是预报晚高峰期间可能出现降雨影响交通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午夜前后的降雨强度也比预报的更弱。
市气象局介绍,主要原因是低涡底部冷空气主体偏南,导致北京地区对流发展偏弱,同时南部冷空气切断了相应水汽输送通道,偏南暖湿输送层次偏薄,造成对流降水强度比预估要弱。
针对争议性的“累计雨量”,市气象局昨日在微博回应,在实际生活中,雨量的预报和人们对雨的感受往往有些偏差。市民所感觉的小、中、大雨,往往是用雨强(单位时间里的降雨量)来衡量,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雨下得很大,也就是雨强较大,大家就认为是大雨或暴雨,但这种雨的日降雨量不一定很大。反之有时候雨强很小,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这时如果累计雨量较大,气象部门就会定义为大雨,而市民却感觉雨下得不大,这就是大家对预报雨量的看法不一致所导致。
市气象局表示,精准的降水预报是天气预报中最大的科学技术难题,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完全准确预报。北京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提高预报水平。
■ 对话
市气象台台长
天气预报不存在“夸大”趋势
天气预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是否有夸大趋势?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话了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
新京报:这次降雨过程达到了预报的量级吗?
乔林:预报的降雨量级比实际的降雨量级偏大。
新京报: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到底怎么样?
乔林:目前对一次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比较高。比如北京对这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把握比较准。但预报大的降水落在什么地方有难度。这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都有关。而且一次对流天气的尺度一般较小,也就是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所以难度大。应该说,从大家的感受来看,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是在不断提高。不过,目前对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肌理认识不全面,这也是未来气象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方向。
新京报:这次实况比预报偏小偏弱。北京在“7·21”特大暴雨后,气象部门的预报是否存在“夸大”的趋势?
乔林:不存在预报偏大或者偏小的趋势。对天气预报来讲,主要还是从降水的各种条件去分析和会商,大家根据讨论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结论。
本文地址:http://www.zfxw.com.cn/Zonghe/2016-06/2295.ht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