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讯(记者黄海蕾)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0至2014年,市民工作日出行次数减少到2.75次,每天平均出门距离8.1公里。另外,小汽车出行比例在历次综合调查中首次出现下降,不过工作日每辆车平均还是要跑41.5公里,高于世界同等城市的小汽车使用强度。
隔四五年调查一次获4万人出行信息
日前,北京市交通部门发布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京华时报了解到,北京市于1986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开展过四次全市性的综合交通调查,由于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需为交通“十三五”规划服务,因此2014年就启动了数据采集。
北京综合交通调查每四五年进行一次。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共获取4万份居民出行信息、500多个宾馆的流动人口出行信息、482个道路路段,以及城六区46万中小学生的出行信息等交通调查数据。涉及人员出行、车辆出行、公共交通运行、道路交通量、土地使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分布、车辆保有分布等多个方面。为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政策制定和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
人口调控效果初显出行距离增速放缓
从总的交通需求看,2014年,六环内工作日常住人口出行总量为4445万人次,出行周转量为36005万人次/公里,较2010年增加14.7%,年均增长率3.5%,相较“十一五”期间增速大幅下降。
交通部门分析,导致出行需求增速放缓原因有多个,首先是人口调控措施初步发挥作用,人口增速放缓。其次,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出行率略有下降。2014年工作日每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75次,相比2010年2.82次下降2.5%。其中,购物及外出就餐出行强度比2010年明显下降。第三,职住分离状况略有好转,出行距离增速放缓。2010年本市六环内平均职住比为0.53,2014年则升为0.55。
职住比即就业岗位数量比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这是最直观反映一个地区职住平衡状况的数字。职住比向好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平均出行距离的增速相比“十一五”期间明显放缓。2014年六环内工作日常住人口平均出行距离8.1公里,四年仅增长0.5公里,而“十一五”期间共增长1.6公里。
小汽车公交车出行比例双降
从北京市交通结构变化及特征来看,第五次综合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4年,北京市交通结构调整喜忧参半,小汽车以及出租车出行比例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呈现下降趋势,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大幅提高,但自行车出行比例持续下降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公共汽车出行比例持续下滑。
数字显示,2014年底全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为419.7万辆,较2010年增长63万辆;2014年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33.6%下降为31.5%;日均出车率由2010年的68%下降为62%;日均出行次数由2010年的3.49次/日下降为3.43次/日;日均行驶里程为45公里,较2010年下降1公里;小汽车出行中5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出行占比由2010年的44%下降为39.3%。
另外,公共汽车客运量呈逐年下滑趋势,公交线网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五环内,想在500米内找到一座公交站,成功率在88%。大部分线路过于集中在干线走廊上,重复系数高达6.7。而且如果选择乘公交出门,乘客往返车站加上候车和换乘时间,就占到整个旅途时间的35%。业内人士认为,地面交通拥堵导致公交车不准时,是乘客不愿意选择公交车的一个原因。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王丽梅认为,小汽车出行比例的下降有多方面原因,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是首要前提,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市民采用小汽车出行的欲望。另外,近几年,北京通过经济、行政等多手段限制了小客车出行量,比如提高停车费、限行以及控制小客车保有量等多举措。
不过,记者注意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小汽车保有量得到有效控制,但过度使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工作日日均行驶里程达41.5公里,高于世界同等城市的小汽车使用强度。
出行环境亟待改善自行车比持续下滑
除了地面公交,自行车出行比例也在持续下滑。交通部门分析,主要是因为自行车出行环境亟须改善。34%的调查者不骑车是因为出行距离过远,15%的人认为消耗体力,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还有24%的人认为公共交通经济快捷,无需骑车。这说明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
交通部门指出目前自行车出行环境出现的问题,比如非机动车道缺少有效隔离设施、机动车侵占自行车出行空间是影响自行车出行的重要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zfxw.com.cn/Zonghe/2016-07/3686.ht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