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7月24日电: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罹难者纪念墙下寄哀思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临近,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来自海内外的唐山人携花在此祭奠远去的亲人。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会让人不禁想起1976年7月28日这个对于唐山特殊的日子。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中如是描述。
纪念墙下,花甲之年的张玉英又一次前来祭奠弟弟。从2008年建成纪念墙后,每年纪念日前后来这里已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那场地震中他活生生地离开了我们,是我一生中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她还特意把4岁的小孙女带上。张玉英认为孩子可以记事了,就应该让她知道唐山曾经承受过什么,她们是怎么过来的……
忆及40年前的往事,当时正在读师范的张玉英虽难掩激动,却对天气异常闷热等很多细节记忆犹新。她说地震时感觉前后左右都在摇,自己也被砸在里边了,就喊救命,喊着喊着没力气了……
数小时后,她被解放军和同学救了出来,才知道有很多同学已经离开……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每3个幸存者中,会有一个由废墟中生还,市区有几十万人在互救中重获新生。
张玉英说,自此活下来的同学彼此称呼“战友”、“震漏”,大家珍爱生命,珍重友情,团结协作,震后不久还有伤的她就投入到了灾后重建中。
几十年来,这座满是废墟的城市,创造了浴火重生的奇迹。每年纪念日前后,张玉英都会和同学们聚到一起,她说这是她们第二个集体重生的日子,她们见证了唐山的涅槃发展。地震,让她们学会了坚强,也懂得了爱,“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
纪念墙上的每列都刻着很多名字,看着亲人姓名的墙下已有别人的鲜花,从北京来祭奠亲人的一位女士顺手把自己的花放在了旁边。她说,要尊重来这里祭奠的每一位家属。当日,一次次抚摸着墙上亲人名字,她放声痛哭。她哭着说地震中失去了5位亲人,摸摸他们的名字,觉得更亲近一些。
祭奠结束后,她和同伴拿出纸擦拭了眼睛和双手,然后拿着纸走出十几米寻找垃圾箱。她说这个地方在她们心中是神圣的……
尽管拿着打印好的具体排列号,63岁的崔恩光找了20多分钟仍未在墙上找到故去公公的名字。在记者帮助下找到后,她松了一口气。今年是全家第一次来这里悼念,倒了两趟公交车的她,想提前来帮家人找好祭奠的位置。
尽管亲人没有在大地震中受到伤害,接近古稀之年的退休干部佟竹伶还是和老伴骑车十几公里来到这里。他说那场大地震是每个唐山人一辈子的记忆,抗震精神带给唐山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终将铭记于心。
震后十年转业回唐山的佟竹伶见证了这座凤凰城的涅槃重生,飞速发展:经济发展起步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4年起,全市经济总量一直高居河北11地市之首。
近年,这座因煤炭而建、因钢而兴,曾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工业城市,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低碳”转型。
佟竹伶告诉记者,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对面的南湖,正在举行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这座曾经涅槃的凤凰之城,正在以花为媒与世界接轨,期待着再次腾飞。
本文地址:http://www.zfxw.com.cn/Zonghe/2016-07/4738.ht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