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为何不看好拼多多
抛开媒体的大肆报道,回归到用户本身,我们发现关于吐槽、质疑拼多多的声音从未间断过。
众多消费者反映,在拼多多商城组团购买的商品,都在成功组团后被取消订单,页面显示的是自己参与抽奖中了二等奖;事实上,二等奖不过是商家提供的代金券。
在百度、微博和知乎等平台上搜索“拼多多商品品质”,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投诉,称其是“恶意营销”;还有很多用户反馈“价格便宜但是东西确实劣质,购买体验一点都不好”。
从始至今,拼多多背后暗藏太多猫腻。
1、低成本拉新的诱导行为
“进口车厘子2元一件”、“红心火龙果19.9元一件”、“5.2元团四周鲜花”……朋友圈里总是会看见有人分享此类信息,甚至七大姑八大姨还会给你私发此类团购链接,生怕你错过了“优惠”。
看似划算的低价“拼团”,实际上是一种低成本拉新的诱导行为。
“拼多多让大家开团并转发链接的时候,页面并没有注明是抽奖。在下载它的APP应用注册并购买后才知道是抽奖。”帖子里总有用户在分享自己的“上当”经历。
资深电商观察人士分析,如果在购物页面没有明确告知用户是抽奖,即便有也不明显的话,一般是平台故意诱导。按照正常的渠道行情,一个APP应用获取有效用户的成本最少在100元。而拼多多则常以1元,甚至0.1元的价格进行诱导拉新,这近乎违背了常规。
低成本的诱导式营销短期内吸引了用户,但是让平台失信的方式得不偿失,最终用户还是会流失。
2、品控难把握
拼多多最初从低价水果拼单切入,至今,也常打出“1元价”的商品促销,但几乎每次促销都招来大量用户的不满和投诉,“下单时明明买的是车厘子,到货后发现时特别酸的樱桃,只能扔掉”、“东西便宜,但是水果没一个好的”、“水果严重腐烂,还无法退货”……
据《天下网商》报道,商家可以通过上传个人身份信息或者企业证件进驻拼多多平台,但平台上的商品均由供应商自行管理发货。商家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城市,货品也要发往全国,一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在物流上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导致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的环节出现问题。
一直以来,生鲜因为涉及到库管、物流、供应链和批次等多个环节,被电商行业视为最难把控的品类。而拼多多并没有对其平台上的商家并进行质量监控,也不具备质量监控的能力。一旦质量管控不严格,就必然会出现风险。
3、社交电商难以真正实现
“社交电商”并非黄峥首次提出来,此前美国曾推行这种销售方式,但效果并不明显。
当时Twitter和Facebook公司在用户推送广告消息中添加了购买选项,Facebook还提供了一种叫做Facebook Credits的虚拟货币。测试结果最终取消了这种销售模式,因为多数用户不喜欢在与朋友网络聊天时发送购物链接。
拼多多植入微信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社交电商必然要依托在社交上。但从其用户反馈来看,早已出现信任危机。用户必须承担对熟人失信的风险,一旦出现危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因此,社交电商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很重要,直接导致产品今后的销量,没有信任就没有销量。
拼多多的模式与其商业化之路能走多远,自有时间去考验和见证。
本文地址:http://www.zfxw.com.cn/Caijing/2018-04/10312.ht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