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新故事】
红土地上的脱贫致富攻坚战
——福建上杭“千人挂钩、万人脱贫、共奔小康”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高建进
97岁的林攀隆是位老红军,参加红军时只有14岁。他是福建上杭县才溪镇发坑村人。
从1929年才溪农民暴动到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短短几年间,300多人的发坑村,像林攀隆一样参加红军的就有100多人。
“为什么要参加红军?”9月12日,见到林攀隆老人时,我立即问他。
“参加红军有饭吃。”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人当时的愿望是朴素的,目的是简单的。可这样朴素简单的愿望,对于当时的穷苦百姓而言,却近乎奢望。
8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奢望都变成了现实。当地百姓不仅早已解决温饱,更昂首迈步在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大道上。
上杭县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摄/光明图片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目前,上杭县已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298户19926人。其中,因病致贫的2620户占35.9%,缺资金的561户占7.69%,缺技术的577户占7.91%,缺劳力的1710户占23.43%。今年上半年,上杭县委、县政府下发《上杭苏区干部“千人挂钩、万人脱贫、共奔小康”挂钩帮扶工作方案》,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专门的部门和干部挂钩帮扶,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
在80多年前的红色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员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才溪镇发坑村的“英雄三兄弟”——林仲森、林仲德、林仲达当年先后参加红军,其中林仲森、林仲德到部队不久便入了党,并分别当上了连长和连指导员。不幸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三兄弟全部牺牲。“经常听老人们讲,那个时候红军打仗,都是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头,所以基层的连、排级指挥员牺牲最多。”“英雄三兄弟”的后人林海鑫说。
在80年后的脱贫攻坚战中,上杭县也要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上杭县福欣牧业公司苏家坡村贵妃鸡养殖基地负责人雷金荣是一位党员企业家。他主动与镇政府沟通,开创了“公司+基地+金融扶持+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子。公司邀请贫困户到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给他们传授养鸡技能。养殖基地以最优价钱给贫困户提供贵妃鸡种苗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不少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筹集到了启动资金,开始养殖贵妃鸡,而销售则由福欣牧业公司统一负责。通过养殖贵妃鸡,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2万到3万元。
上杭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是名片,更是资源。近些年,当地红色旅游逐渐兴起,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机会。上杭线古田镇五龙村距离古田会议旧址仅2公里,去年来这里瞻仰参观的游客近300万人次。凭借红色旅游的东风,五龙村由党员带头、八户为一组,干起了“农家乐”的生意。
红色旅游火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务工,当起了导游、景区讲解员和淘宝店主。2009年以前,五龙村人均年收入仅为6000余元,2016年人均年收入已翻了一番。
在才溪镇发坑村村口,立着林仲森、林仲德、林仲达三兄弟的烈士纪念碑。从纪念碑处眺望全村,楼房林立,村景如画。烈士们为之牺牲的这片土地,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美好。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7日 02版)
(《光明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cqfzb.com/GuoNei/2016-09/8434.asp,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