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一个党报记者站站长的亿元传奇

[日期:2017-11-02] 来源:www.cqfzb.com-传媒教育网  作者:王和岩 [字体: ]
广告联系电话/微信:15652113111
    【财新网】(记者 王和岩 )无论过去还是今后,65岁的马顺龙都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马顺龙,《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站长,不仅在武威当地大名鼎鼎,还创下了两项《甘肃日报》纪录:第一,史上驻站最长的驻站记者,自1984年以来,甚至2012年到龄退休之后,他拒绝与日报派来的记者做交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第二,《甘肃日报》最富有的记者——资产近亿。后一项纪录在全国或许也排得上号。
 
  2017年4月末一天的早晨,一行不速之客来到武威市委办公楼四层,带走了马顺龙。目击者说,和省纪委来人一同进入《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办公室的还有几名特警,起初马顺龙反应激烈,高声质问来人。一阵动静之后,马顺龙被特警架着匆匆离去。
 
    数名信源表示,马顺龙被查出资产近亿元,其中家中搜出现金1800多万元。有关部门确认马顺龙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插手武威的人事安排;第二,长期违规开办个人实体公司,其经济活动得到了武威地方主要领导的纵容,其回报就是操纵舆情;第三,大搞有偿新闻。
 
    消息人士称,目前,马顺龙案已由甘肃省纪委移交甘肃省检察院。
 
牛人“马三爷”
 
    马顺龙生于1952年7月,江湖人称马三爷——“书记老大,市长老二,他老三”。公开资料显示,1975年7月,马顺龙进入当时的武威地委报道组,开始从事宣传工作。九年后,马顺龙正式成为《甘肃日报》驻武威记者站站长,直至2017年4月末被抓。在长达33年里,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马顺龙都是《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的绝对控制人。
 
    据马顺龙的同事介绍,马顺龙在武威地委报道组时,还只是《甘肃日报》通讯员的身份。1980年代中期,《甘肃日报》在武威设立记者站,原本有两名人选,除了马顺龙,还有一位张姓老记者。时任《甘肃日报》领导提议让张驻武威,马驻金昌,但马顺龙不干。甘肃各地州市中,经济条件最好的除了兰州就是武威。不得已,驻站记者方案折中为张去金昌,马在武威,一年一轮流。不过直至退休,马顺龙一直都在武威,老记者只好呆在金昌,直到2000年后回《甘肃日报》社。
 
    多位《甘肃日报》老记者回忆,1990年代中期,“马三爷”大名已在《甘肃日报》尽人皆知,“因为搞发行、拉广告得力,颇得报社领导欢心。他是大家饭桌上的话题,很多人很羡慕。”
 
    熟悉他的人说,马顺龙中等个头,体态略胖,肤色较深,带着明显河西人特征。他“性格外向,很能讲段子”,非常善于搞关系,尤其是和领导的关系。在武威驻站的30多年,马顺龙和武威多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打得火热”,不仅是地头蛇,在当地更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
 
地下组织部长
 
    马顺龙的很多利益都是在报社之外的,他还时常参与摆平各种诉讼、干预人事任免之类的权钱交易。
 
    马顺龙在武威驻站33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武威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马顺龙如一棵长顺藤,在武威地界长盛不衰。一位甘肃媒体驻站记者说,驻站记者牛不牛,和地方领导关系很重要,马顺龙不是一般会来事,在武威,他比一般市局、委一把手地位还高。“他从来把自己当作官员而不是记者。”武威市所辖区县开“两会”,包括武威市的一些重要会议,都要请马顺龙。而马顺龙来了就会和党委、政府领导坐在主席台。
 
    熟悉马顺龙的人说,马顺龙和领导拉关系堪称一流,他不仅能与历任市委书记搞好关系,甚至还有化敌为友的本领。
 
    马顺龙多年来在武威极其张扬,许是看不惯马顺龙,有天马顺龙的车在市委大院没有按规定停靠,一位当时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脾气火爆,抄起砖头就砸了过去。马顺龙发现车被砸,还和书记大吵一架。之后一段时间,武威市委市政府开大会,马顺龙都灰溜溜坐在记者席。
 
    《武威日报》同行说,马顺龙很聪明,继续不遗余力地在甘报上吹捧武威,书记看到了,和马顺龙捐弃前嫌,打得火热:书记检查工作、下乡,不带秘书带马顺龙。市委市政府开会时,马顺龙又志得意满地坐回主席台。此事在武威政界、民间,尽人皆知。马顺龙自己也到处不无吹嘘地说,他和书记打了一架,结果打成了哥们。
 
    另有武威当地记者表示:“市局、委、办的头头到书记办公室汇报工作,都要先敲门,书记同意后才能进入,只有马顺龙从不敲门,向来都是径直而入。”他观察到,“马顺龙原来一直抽软中华,书记来了后,马顺龙改抽印象云烟了,因为书记抽印象云烟。”
 
    马顺龙经常在书记跟前转,书记去哪里都带着他。而书记又是那种说一不二的秉性,很多当地干部不敢得罪马顺龙,怕他在书记面前说坏话。另外,他们也会有很多事情要求着马顺龙。马顺龙在武威第十陆军医院北侧开了间茶屋,名叫龙马精神,在当地名气很大,走的是高端路线,酒是茅台、五粮液,烟是中华,消费一次没有五六千上万元下不来。找马顺龙办事的人都会去那里,马顺龙自己也会在那里约人,茶屋就成了跑官买官的地下交易所。因此,马顺龙除了“马三爷”这个诨名,还有武威“地下组织部长”之喻。马顺龙被抓后,他家的龙马精神茶楼随之关门大吉。
 
    财新记者获悉,马顺龙干预人事帮人跑官,目前已经有数十人协助调查。
 
    马顺龙还插手当地的建设项目。武威消息人士称,这些年告马顺龙的人很多,前几年有关部门就查过他。马顺龙得知后,找到省里一位老领导的儿子把事情摆平了。此番马顺龙东窗事发,源于收受一名民勤地产商人贿赂,答应帮他搞工程,事未办成也没有退钱,被那个商人举报了。“这几年他并没有吸取教训,有恃无恐”。
 
记者站生态
 
    马顺龙能成为呼风唤雨式的人物,与党媒记者的身份和记者站特殊生态分不开。
 
    1949年以来,党报的主要职责是宣传方针政策,包括下情上达。党报记者到基层采访,被视作党和国家权力的延伸。1990年代,部分媒体由政府包办转为企业化运作,为谋求经济效益,发行和广告成为媒体驻站记者的主要工作和考核指标。市场化媒体如此,有经费保障的党媒也如此。当然,相对于失去政府权力属性的市场化媒体,地方政府和领导更青睐党媒。作为《甘肃日报》记者的马顺龙,自然就比其他媒体驻武威的记者牛得多。
 
    据财新记者了解,在甘肃当地一些媒体,记者拉广告提成在8%,专刊即软文在20%-30%。所谓软文,即以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形象宣传为面目刊登在媒体上的文章,它是广告的变种,常常以“地方之窗”等名目现身。这类文章,往往都需要地方政府或部门给媒体支付几万、十几万的“赞助费”,业内俗称软文。
 
    据传媒学者展江研究,软文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起初是宣扬某企业苦练内功、扭亏为盈、出口创汇之类的“广告文学”,即“广告不像广告,报道不像报道,报告文学不像报告文学的三结合”。这种“广告文学”起初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电视台、电台也有,行业媒体、市场化媒体也纷纷仿效,加入软文大军。
 
    据《甘肃日报》一位资深记者回忆,1990年代中期,《甘肃日报》即已开始刊登软文。当时专门注册成立了甘肃日报信息服务中心,中心设在总编室。该中心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即定期收到报社编印的内部信息,会员资格交费即可获取;二是专门管报社的软文,软文发表时要注明“经济信息”字样,刊登在不同版面有不同收费标准,地方政府出面的形象软文大多是专刊整版。“软文的收益由个人、部门和报社按比例分配。马顺龙当时最得意的就是能帮报社拉来大量类似的经济信息,他个人赚得盆满钵满,信息中心所在的总编室差不多是报社收益最好的部门。”
 
    数名《甘肃日报》记者表示,过去一些年,《甘肃日报》上整版的地方领导、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形象软文,马顺龙做得最多,拿的提成也是最多。前述武威消息人士透露,大搞有偿新闻也是马顺龙被查的原因之一。
 
    另一在《甘肃日报》工作20多年的老记者表示,这些年《甘肃日报》关于武威的报道,全部都是由马顺龙负责,好坏都是“马三爷”说了算,他基本没看到有舆论监督稿。
 
    财新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统计显示,以2016年为例,《甘肃日报》署名记者马顺龙的稿件共155篇,绝大多数是消息类稿件,另有少量短篇通讯,报道内容均为宣传武威党建、经济、扶贫以及武威市企业发展成绩,没有一篇是舆论监督稿件。“马顺龙的那些报道,一看就是抄文件的,报社人心里都明白是有偿新闻,广告软文。”
 
    纵有马顺龙署名的没有拿钱的稿子,也未必出自他自己的手笔。武威媒体人说,《甘肃日报》刊发的有关武威的大稿,作者不是市委政研室就是武威日报记者。“还有些稿子采访、撰写都是武威日报记者,常常书记一句先发《甘肃日报》,武威日报转载,就成了马顺龙的。”
 
    在很多《甘肃日报》记者的眼里,其貌不扬的马顺龙是《甘肃日报》的“一个传奇”。多年来,报社领导几次想把马顺龙调到兰州总部,但他就是不去。2012年7月,马顺龙到龄退休。报社正式发文,下派新记者到武威驻站。然而,新记者到后,马顺龙不腾办公室,新记者被晾在一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非常尴尬。更有消息说,武威官方也发函称只接受马顺龙驻站。此事在甘肃媒体圈广为流传,《甘肃日报》派驻的新记者被戏称为“流亡政府”,最终报社只得将其派往别处驻站了事。马顺龙继续以《甘肃日报》驻武威记者的名义发稿,直至东窗事发。
 
    “武威站就相当于马顺龙自己的独立王国,报社完全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在《甘肃日报》历史上绝无仅有。”一位《甘肃日报》老记者说,相当长一段时间,驻站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行和广告,以及报社领导下去的接待、联络,“马顺龙一直是软文和广告大户,他利用报社的资源为自己谋私利。他肯定也会给报社上交一些,所以报社才会容忍他这么多年。”
 
    据前述《甘肃日报》老报人介绍,前些年媒体管理比较松弛,除了采编部门相对比较单纯,后勤、基建、广告等部门都有各种利益纠葛。不独《甘肃日报》,在甘肃其他媒体大多都存在有偿新闻。纸媒有软文,广播、电视台则会以有偿栏目或专题片的形式出现。但甘肃媒体驻站记者,无论是总部下派还是当地产生,“从来没有像马顺龙这么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保持不变的驻站记者。他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
 
    财新记者获悉,在上级要求下,《甘肃日报》等党媒去年已经全部停止刊登软文。 
 

本文地址:http://kx.cqfzb.com/JuJiao/2017-11/10006.asp,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2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