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设座卖高价茶
原标题:暗访|有高铁设座卖高价茶,包装疑造假
有读者反映,青岛-长沙南G290次、荣成-上海G458次列车餐车设消费专座,乘客需花高价喝茶才能入座。
澎湃新闻暗访发现,这些茶叶还涉嫌标注虚假生产商和电话。
在中国,铁路部门向来有“铁老大”之称,自然是舆论场上的常客,是人们议论的对象,是非争议不断,说是争议,其实主要是批评和指责,尤其是在人满为患的春运时节。现在不是春运的“尖峰时刻”,原本少人关注,但因为在高铁的餐车内卖茶而被消费者投诉,遂引发了舆论的围观和吐槽。
六年之前,有人在某论坛上发了一张吃面的图片,题词曰:“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时风靡网络。而今,高铁茶座的所作所为,与之如出一辙:“哥卖的不是茶,是座位。”
舆论的反应,不动脑子也能想象出来的,无非是气势汹汹地指摘和批判:“强制消费”啦,“霸王条款”啦,“念歪了生意经”啦……碰到类似的事情,取现成以免思索,这样的论调会条件反射地倾泻而出,习惯成自然了。只不过,这样的陈词熟语,如甘蔗渣一般地嚼了又嚼,又有何滋味乎?
或者要问,然则阁下对此有何意见?我的回答是,什么贵不贵的,根本就不应该收钱。贵的意思是说,假如茶卖得便宜一些,比如现在卖88元一杯的茶,卖到30元,20元是可以接受的。这怎么可以怎么能够接受呢?消费者是什么?“消费者是上帝!”你见过有谁向上帝要钱的!
开个玩笑。区区在下对好坏与否的价值判断不感兴趣,有兴趣的是问为什么。为什么高铁餐车里要开设茶座?当然是出于利益的考量:为了多挣钱,提升整个餐车的产出。那么,一杯“用一个一次性纸杯盛着,上面飘着一小撮茶叶”的茶,卖出88元的价格,其经济逻辑是什么?
同样一个物品,在不同的地方,会卖出不同的价格。这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和事实。一瓶矿泉水,在路边的杂货店卖2块钱;在一般的饭店里,可以卖到5-6元;到了景区的山顶上,出售的价格是10元以上;而在沙漠里,你可能愿意花100块甚至1000块买这一瓶水!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局限不同,是以价格不同也。在路边的茶摊上,一杯“用一个一次性纸杯盛着,上面飘着一小撮茶叶”的茶,只需要2-3块钱,但到了高铁的餐车上,就要卖88元,道理是一样的。相比路边的茶摊上的顾客,高铁餐车的消费者是不是很可怜,很悲情么?不是的,因为他和路边的茶摊上的顾客一样,掌握着市场上最大的权利:不买!
“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言而喻,高铁上的茶座,“醉瓮之意”不在卖茶,而是卖座也。来这里的消费者,是那些买了站票无座可坐的旅客。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来喝茶的,就是来寻找一个可坐的座位。可以推断,那些最终愿意花钱买茶的顾客,必然是长途旅行的旅客。因为短途的旅客,不会舍得花这价钱。换言之,高铁茶座名义是卖茶,但实际上卖得是“座”而不是“茶”,因此,“座”是委托于“茶”来卖的。
因为消费者和舆论投诉的是“茶”的贵,而斥责其贵的理由,又在于认定其成本低廉,那么,且从成本的角度,来观照一下这一杯“用一个一次性纸杯盛着,上面飘着一小撮茶叶”的茶。
骤眼看来,这一杯“用一个一次性纸杯盛着,上面飘着一小撮茶叶”的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一次性纸杯,一小撮茶叶,再加上一杯白开水,成本微不足道,卖到88元,不是“天价”是什么?然而,这种成本的看法,是错的。什么是成本?经济学说,成本因有选择而起,成本是最高的代价!上述的成本计算,遗漏了一项最大的成本,那就是机会成本。餐车内聚集着买了站票而前来寻找座位的旅客,而茶座的座位有限,需求者众而座位少,这杯88元的“茶”,高铁餐车大可选择,可以卖给张三,可以卖给李四,也可以卖给王五……机会成本因之而起:招待张三的收入是服务李四的成本,服务李四的收入是招待张三的成本。如同逢年过节之际,各大景区的门票价格以及服务收费总要比平时大幅上升,无他,需求大盛之际,机会成本也随之大升也。
本文地址:http://kx.cqfzb.com/MinSheng/2018-04/10216.asp,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