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5月18日电 (张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中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而今,两个年轻的河南小伙苦心钻研,让这门历史悠久的雕刻艺技再次焕发出生机。
5月17日,在郑州市区一间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两位年轻的雕刻艺人——燕贺和赵晗。据介绍,燕贺和赵晗都是90后,同样来自河南农村,初中毕业后两人分别到苏州打工。在苏州的核雕发源地周山村他们接触到了这项改变他们命运的技艺——核雕,二人都被核雕技艺吸引。相同的经历和爱好让两人成为朋友,随后几年两人在周山村拜师学艺,直到学成归来,把“南工核雕”带到了故乡河南。
记者在工作室看到,并不宽敞的工作台上摆着各种雕刻工具。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安静的工作,打坯子、勾画轮廓、雕刻……小小的核桃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各种生动的形象。他们作品的形象范围非常广,有传统核雕常见的五福临门,八宝弥勒,十八罗汉,还有结合时代发展经过创新的形象机器猫等,但是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创作出的各种猴子的形象。
“金丝核桃的纹理和猴头非常像,我们就根据核桃本身的纹理特点进行创作,雕刻出了不同的猴子形态。”赵晗对记者说。记者现场看到,这些“猴头”有怒目而视的“金刚”,有机灵可爱的“灵猴”,有憨态可掬的“萌猴”,还有结合神话故事创作的“三不猴”、“大日如来降猴子”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用核桃雕刻猴子比用橄榄更生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核桃皮较薄,纹理深浅不一,很容易雕漏。”燕贺告诉记者,雕刻出完美的“猴头”对刀工、眼力和创造力都是一种考验。在雕刻的过程中,眼睛、嘴巴,甚至毛发的疏忽,都会导致一件作品失败。燕贺说,他从不认为这些核桃是商品,而是把它们当成融入感情的艺术品,创作它们就应该对它们的形象负责,不允许瑕疵出现。
“两个小伙子每天在这么小的工作室里一坐就是一天,年轻的时候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很难得。”一位核雕收藏爱好的老人说,他经常过来看燕贺和赵晗的作品:“相由心生,核雕也是一样。喜爱这门艺术,从作品上就能看出来,他们雕的猴子有感情、有灵性。”
提到传承问题,燕贺和赵晗告诉记者,由于机器雕刻的出现,从事手工核雕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曾免费“收徒”,但多数年轻人都在中途放弃了。燕贺说:“我们爱这门技艺,手工核雕有一种生动传神的美,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和我们一起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本文地址:http://kx.cqfzb.comZonghe/2016-05/411.asp,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