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日期:2016-09-07] 来源:www.cqfzb.com-  作者: [字体: ]
广告联系电话/微信:15652113111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编者按:

重温一段历史,

你我不忘来时路。

8月30日至9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湖南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扶贫办共同组织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湖南站活动圆满成功。

4天、7县、60多名记者一路风尘,

从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到桑植县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再到贺龙纪念馆;

——重走长征路,只为不忘初心。

从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再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

——深入精准扶贫点,只为继续前进。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记者在通道转兵旧址采访))

激荡八十年,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长征路上奔小康” 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南站纪实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朱玉文

是命运轮回亦或巧合?

梳理四天的采访之路,你会发现历史在大湘西打上了两个大大的惊叹。

80年前,通道转兵,毛泽东同志力主召开的一个临时会议,成功的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自此之后,红军峰回路转,虽历经波折,最后胜利到达延安,直到革命胜利;

80年后,十八洞村,习近平同志在施成富老人家前坪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核心思想,从此,中国吹响了精准扶贫的集结号。

谁能想见,八十年之中,足够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会发生在大湘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通道会议会场场景。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腾 摄)

一个火把,

照亮红军前行的路。

山上砍下竹子,一头绑上黑布,竹筒里塞满棉花,将煤油浇入竹筒,红军靠着这些自制的火把,得以在夜里行军急。

8月30日中午时分,79岁的通道县县溪镇芋头村的侗族老人杨正义在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面对记者讲述80年前的故事,县里的同志催促记者们上车去午饭,可是没有一个记者愿意离开。

“当年红军长征途径通道县,我的父亲给他们带路,走了三天三晚,才到达贵州。当时,父亲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说起红军当年来到通道县的情景,杨正义还是记忆犹新。

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古朴安静。

但在80年前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上,却刻下了难以磨灭、弥足珍贵的印记。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境内时召开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即“通道会议”。会议决定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使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

已失去指挥权的毛泽东当时只是列席,他的坐席都只能歪摆。

他的这个“放弃原定方针、转兵西进入黔”的建议幸被采纳。

中央红军的这一决定甩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从而成功的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一代伟人也从这里重新崛起,也为以后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彼时,中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道贵州,此时,红二、六军团会何去何从?

简言之,红二、六军团正在为中央红军打掩护。

2天之后,9月1日,记者们就驱车到大湘西以北的桑植县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探寻。

中央红军通道会议后西进贵州之时,正为红二、六军团发动“湘江攻势”之季。

此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大局出发,以“多背些敌人过来”的战略思想,支配着整个策应与配合的战略行动。

——就长征而言,在这一时期,红一方面军以远征为主,而红二方面军的任务是以策应和配合为主,以帮助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减轻军事压力顺利脱身为主。

一个火把的故事,一辈一辈的传递,杨正义肯定会向给我们讲述故事一样,给他的儿孙们讲,这样的传承,毫无生硬和空洞。

爷爷的红色故事,润物细无声。

红色的故事早早在孩子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烙印。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记者们在贺龙公园采访)

8月30日、9月1日、9月2日,60多名记者,纵贯大湘西,采访了长征路上的多个关键节点。

这一行中,一个光头老外记者引人注目:

80年前,美国记者斯诺写了一本《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成为西方了解长征甚至是中国革命的窗口,80年后,中国日报美籍记者泰勒(Tyler)跟随50多名中国记者一道重走长征路,记录新长征故事,见证中国沧桑巨变。

泰勒在北京工作5年,他选修中国历史,但对长征了解并不多。

“长征非常艰苦,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低潮期,但毛泽东在长征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是泰勒对长征的初步印象。

80年后的今天,“通道转兵”、“两把菜刀闹革命”,就是这样的红色故事代代传递,人们循着长征留下的伟大精神,无论是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还是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都一直在奋力前行。

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和桑植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

他们纵贯了大湘西的一南一北、一头一尾。

山乡巨变。

没有比湖南益阳籍作家周立波经典之作《山乡巨变》来形容大湘西八十年沧海桑田更为合适的词汇了。

——从北到南,龙永、永吉、吉怀、怀通,高速公路早已将大湘西贯通一体,高速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北到南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怀化芷江机场早可以通达全球。

——从北到南张家界、凤凰、芷江,早已成为世人熟知的旅游胜地。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周祖会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蜂蜜柚子茶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腾 摄)

猕猴桃、柑橘、蜜柚、高山葡萄,

水果林漫山遍野。

8月31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水果林里,记者们置身在一片“甜蜜”的海洋。

80后周祖辉,曾在广州深圳打工多年,因为无法忍受和孩子的相思之苦,他返乡写下了自己的回乡创业记。

周祖辉“摸爬滚打”,他和湘西的高校合作,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产品:蜂蜜柚子茶。

菖蒲塘村富产柚子,产品原料来源不缺,加之他有独特的制作秘方,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公司的直营店和加盟店有20多家,分布全国多地。

周祖辉已经开始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想见,菖蒲塘村水果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廖家桥镇水果种植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三年以来,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700多亩,年产水果1300万斤,农业生产总产值3500万元。

为摆脱贫困,菖蒲塘村尝试引进猕猴桃、柑橘、蜜柚、高山葡萄等经济效益高的水果品种,试种成功后立即推广,市场步步打开;

为拓宽销售渠道,该村充分利用“互联网+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请来电子商务专家能手进寨指导,发展电子商务,与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合作。2015年仅蜜柚就在网上销售近30万斤。

殊不知,曾经菖蒲塘村以“穷”闻名,“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全村人均只有半亩水田、一亩多旱土,村民主要靠稻子、玉米维持生计,年人均纯收入才6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依托水果产业规模开发,菖蒲塘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现在,菖蒲塘村的产业发展走在廖家桥镇,甚至是凤凰县前列。在菖蒲塘村的示范带动下,与周边村积极跟进,共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十八洞开,风起苗寨。

这个贫困的村寨,因为总书记曾走访慰问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而闻名全国。

如果要项目、要财政拨款,这对十八洞村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如果这样脱贫,就是栽盆景、搭风景、做样子,也就会失去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在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看来:“扶贫最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改变,一定要激发出了内生动力。”

按照“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交通等基础设施入手,让十八洞村成功连接外界;从精神层面入手,让十八洞村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

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将一条3公里长的进村道路,拓宽到6米,并改为柏油路面。连通外界后,大型旅游车辆可直接进村,前来参观的游客陡增。

此后,他们顺势启动乡村游,新修了梨子寨主停车场、公厕及1118米的游步道,实施民居改造及改水、改厕、改厨……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两年多时间,整个十八洞村,处处迸发着活力。

村容村貌大变,村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2014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十八洞村青年和民兵组织起来,成立十八洞村青年民兵突击队,勇挑精准扶贫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突击队员隆英足,是村里养猪大户。2014年,她牵头成立木兰养猪合作社,赊给贫困户仔猪和饲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18个贫困户入社养猪,“钱景”看好。

凝心聚力的效果明显,

更多的贫困户,有了更强的脱贫愿望并付诸行动。

6组村民杨秀富、龙拔二夫妇,在工作队帮扶下,开了一家羊肉馆,去年一举脱贫。客人有需要时,龙拔二还现场表演苗绣技艺。

十八洞的扶贫让村民们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到了我要脱贫。“精准脱贫”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三年的时间,由深度贫困村到1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由默默无闻的苗寨到乡村游的胜地,由“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全国精准扶贫典型……短短两年多时间,花垣县十八洞村犹如凤凰涅槃,“精准扶贫”之花结出了“精准脱贫”之果。

——2013年11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菖蒲塘村视察,提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强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

——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访贫问苦,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和“可复制、可推广”地重要指示。十八洞村成为了“精准扶贫”的首倡地。

——9月1日一整天,记者们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重走了这段难忘的旅程。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美国记者泰勒与中国记者一道重走长征路)

四天的时间,记者们在八十年前红军长征和八十年后精准扶贫的时光隧道中穿梭。

历史的纵深给记者们极大的震撼。这给美国记者泰勒的冲击尤其明显。

“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期待什么,我从没有来过中国这些贫困的地方。”正如泰勒在他的稿子里面写到,不了解长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贫困区。

在十八洞村,龙德成老太太拉着泰勒的手,跟他讲脱贫故事,泰勒觉得特别感动。

“太太住在这样封闭的大山里,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人生,在这种条件下还很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Tyler觉得自己对长征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长征精神就是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人选定了一个目标就一定会做到,经历地震等灾难都能挺过去。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这种坚韧的精神,但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坚韧达到了极致。”Tyler说,长征的先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那么艰苦的条件也没放弃,最后完成目标。

泰勒很期待中国的扶贫政策,比如发放小额贷款给村民,教村民养殖技术。“跟长征一样,脱贫也是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费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他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把脱贫比喻成新长征。

随着采访行程的推进,他看到许多贫困山区修起了水泥路,建起了洋房,一个个家庭脱离了贫困,泰勒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

网络媒体走转改丨在长征和新长征的时光隧道中穿行

(重走长征路,对每一个记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教育)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深夜中开会、饭点时采访、山雨中前行、通宵夜写稿,这些记者足可谓之“长征新一代”。

8月30日,记者们不管一天高铁的风尘,甫一报道,就在晚上八点召开全团工作会议,布置报道工作;8月31日,在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采访时,早过了饭店,记者们仍然在细心采访,工作人员不断催促,依然不愿离开,直到下午3点才开始午餐,简单午餐之后,又迅速赶到下一个采访点;9月1日,天下山雨,记者们批上雨衣徒步进山,走进十八洞村;白天采访,夜晚写稿发稿,很多记者在采访途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发微博,发图片,深夜就开始写通讯,写评论,很多记者都是通宵写稿;而团部每天都在凌晨一点开会,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甚至,司机师傅每天早上5点半就出发去为车辆检修、加油,方便团队的行程。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长征永远在路上。

在一周时间里,记者沿着红军的足迹,用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展示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展示湖南长征沿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记者们对红军长征伟大胜利历史的回顾,也是对革命老区新发展、新变化的全面展示。那些有深度、有力度、和温度的全媒体报道,将三湘大地弘扬长征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故事分享给全国的朋友们。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80年后记者们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寻访不忘初心的根源,还会为我们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战役中提供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永远在路上。

(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地址:http://kx.cqfzb.com/Zonghe/2016-09/7793.asp,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news | 阅读:2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